• 六安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欢迎您!☶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首页
  • 商会概况
  • 商会动态
  • 政策法规
  • 参政议政
  • 经济服务
  • 对外联络
  • 资料汇编
  • 民企风采
  • 专题活动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商会信息 >> 商会要闻

    自主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2011-03-01  六安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 阅读数:11016 【字体:  【打印】 【关闭】

    自主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4%;2010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是2005年的10倍、7.2倍

    站在“十二五”门槛,回眸“十一五”发展,一道亮丽风景清晰映入眼帘:自主创新不仅成为全省发展大局的一大特色、一大品牌、一面旗帜,更成为安徽加速崛起、全面转型的强大引擎。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实现34%的增长,是同期GDP增幅的2.5倍;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968.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95%,是2005年的4.9倍。2010年,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是2005年的10倍和7.2倍,在全国的位次较2005年分别提升12位和6位,增幅跃居全国第1和第2位……五年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6.3%提升到现在的10.9%。安徽自主创新着力核心区域、核心企业、核心项目“三个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产业、科技、人才、改革呈现加速涌流的良好发展态势。

    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作为光伏太阳能产业的核心配套项目,2009年12月10日,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太阳能电池盖板及光电研究院项目签约仪式在合肥高新区举行。中建材集团将在合肥打造中国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采用全氧燃烧技术的环保太阳能项目,为合肥市“光伏三峡”建设“添砖加瓦”。正是由于“十一五”以来光伏产业大项目纷纷落户安徽,“十二五”期间,我省光伏太阳能产业将快速实现千亿元产业规模。

    这只是我省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的缩影。 “十一五”以来,我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已成为全省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尤其是去年以来,芜湖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蚌埠玻璃新材料、合肥智能语音和铜陵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4家基地先后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增铜陵、马鞍山、池州、淮南(筹)4家省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数量上升至中部第二位。芜湖文化创意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蚌埠生物医药工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启动建设。

    新兴产业发展“浪潮迭起”。在公共安全领域,我省拥有量子通信技术、应急信息技术等一些国际、国内领先的公共安全产业领域科技成果;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公共安全科技研发平台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 2010年7月,世界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在合肥开工建设,标志合肥千亿元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奇瑞、安凯、江淮三大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分别在新能源乘用车、客车和商用车上进入国内前沿,总共有11款新车型入选《新能源推荐目录》,几乎占据国家已公布的24款新能源推荐车型的“半壁江山”。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十一五”期间,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皖江承接转移示范区两大平台带动下,全省技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安徽省成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试验区进入国家层面推进。合肥市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国家级高新区被列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芜湖、蚌埠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铜陵、马鞍山、池州、淮南(筹)省级高新区获省政府批准建设;宁国市设立全省首个省级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中航、中建材、中电科技集团等一批央企及驻皖高校院所纷纷在皖建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

    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纷纷落户:合肥新增特种显示技术工程国家实验室、压缩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安徽省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在芜湖建立;总投资15亿元、占地30万平方米、亚洲规模最大的奇瑞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已挂牌运营。与此同时,产学研一体建设也在安徽稳步推进。为支撑核心企业培育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我省引导组建了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20多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用西洽会、北京科博会和徽商大会等平台,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展览展示以及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百余次,促进技术转移项目成交240多项。创新要素集聚的最大亮点是大批高端人才汇聚安徽创新创业。

    “十一五”期间,我省组建院士工作站11家,新聘科技外交官特聘员11名,实施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等,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以上科技平台673个,其中国家级42个。截至2010年底,我省共有2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新建“115”产业创新团队27个。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新增高端人才2万多名,占全省70%以上。

    自主创新百花齐放

    通过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省优势行业及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十一五”期间,奇瑞公司逐步掌握汽车研发制造的核心技术,拥有发动机、变速箱和整车设计等100多项专利;江汽集团依托完全自主产权轻卡、客车专用底盘和二次创新的瑞风商务车,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高速增长。马钢集团率先建成我国第一条火车车轮轮箍生产线、第一条高速线材轧机生产线、第一条H型钢生产线,并发起成立了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集建筑用钢生产、设计、施工、研发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铜陵有色先后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51项,主产品阴极铜产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铜行业第一;海螺集团开创了我国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先河,首创的水泥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被列为国家十大节能工程之一。淮南矿业攻克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安庆石化突破“油改煤”技术瓶颈,建成全球最大的煤气化工程。此外,作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省份之一,“十一五”期间,安徽累计建设工程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640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650.8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08.3亿元。

    截至目前,我省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5家,居全国前列;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16家,居中部首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居中部第1位。“十一五”期间,全省有4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居中部前列,取得了以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等为代表的一批国际领先的基础成果;以科大讯飞智能语音等为代表的一批引领发展的应用成果和以奇瑞汽车等为代表的支撑发展的自主品牌。 2009年,安徽整体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1位,创新潜力已跃居全国第3位。全省企业自主创新呈现“5个70%以上”态势:75.4%的科研机构设在企业,73.6%的研发经费源于企业,75.3%的省级攻关项目以企业为主体承担,85.7%的专利申请数和72%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

    展望“十二五”,我省将继续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主抓手,加强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机结合,突出“高端引领、产业提升、先行先试,辐射带动”,努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创新环境优化等6个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切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之路。(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