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已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市工商联作为党委政府的助手、民营企业的“娘家”,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改善营商环境,既是职责所系,也是责任担当。
一、强化“联”的职能
注重铸牢党委政府与民企之间的桥梁纽带,切实在“联”到位上下功夫,不断增加企业对政府的信任感。一是宣传政策强信心。抓住各种机会,拓展各种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论述,详细解读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让企业深切感受党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鲜明立场,从而坚定发展信心。二是收集问题解难题。联合市委统战部、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等部门,通过召开季度企业家座谈会、法律服务恳谈会和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等,面对面了解企业的困难诉求,形成办理责任清单,及时反馈给市营商办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跟踪办理。2023年收集问题清单44条,已全部办结。其中,福建商会会员企业境外汇款3000万被列为嫌疑款项冻结,通过协调,第二天便为企业账户解冻,获企业好评。三是联建平台优服务。围绕全方位助力民企发展,加强与党政部门、司法机关、金融机构交流合作,先后搭建了法律维权、绿色发展、税务服务、融资对接等多方平台,聚合各种资源,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竭尽所能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二、发挥“调”的优势
坚持商人矛盾商人解,在发挥“调”的优势中推动法律服务工作走深走实,助力法治环境改善。一是聚焦商事纠纷,调解与普法同行。随着我市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企业数量多且发展速度快,企业在生产经营、劳资管理、民间借贷等方面矛盾纠纷逐渐增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凸显。市工商联积极开展“万所联万会”活动,通过“法治体检”,梳理企业法律风险点676个,根据实际问题撰写报告113份,提出法律意见建议522条,为企业避免了很多法律纠纷。二是聚焦诉源治理,调解与治理同步。全市工商联系统大力加强商会调解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商会调解与法院诉讼程序的有机衔接。截止目前,我市各级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民营企业民商事和劳动争议案件5059件,调解成功率达36.8%,位居全省前列,大大减少人民法院裁判的商务纠纷诉讼案件,同时节约诉讼成本,实实在在为企业排了忧解了难。三是聚焦维权服务,调解与搭台同频。为进一步做好民企法律维权服务工作,联合市法院、市检察院建立日常沟通联络机制、共同搭建咨询、调解和申诉交流平台,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件办理、风险预警防范、专题联合调研和法治宣传教育等制度,畅通民营企业与司法机关的沟通渠道,形成了工商联反映的涉企司法诉求,相关部门优先快办和跟踪问效的局面。
三、用好“评”的手段
自2022年起,市工商联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每季度牵头开展民企评营商环境工作,在以评促改中助力营商环境改善。一是合理布局营商环境“传感器”。围绕做好民企评营商环境工作,市工商联根据本市产业布局和行业分布特点,兼顾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企业,将民企调查点由305家扩大到430家,并把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纳入其中,通过每季度收集分析企业填报的调查问卷,全面准确掌握民企对改善营商环境的真实诉求,提升营商环境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主动跟踪督导定量数据指标。着眼民企评营商环境工作的动态变化,全方面加强沟通协调,尽快掌握评价体系的调整要素,联合市营商办及时向相关业务部门通报变化情况,尤其是将金融机构存贷款、法院结案率、5G基站建设完成情况作为考评重要指标后,第一时间对接联系相关职能部门,跟踪调度各项定量数据,为市营商环境评价成绩的提升做出应有贡献。三是常态化走进企业走访调研。民企评营商环境对象既有库内企业,也有库外企业,考评对象涉及全市40多万家市场主体。为将以评促改落到实处,每季度依据评价结果中反映的突出问题,联合县区工商联和营商办组织有针对性地走访调研,深入查找问题症结,一个个突破解决,确保解决一个问题,避免一类问题,解决点上问题,避免面上问题,积小成为大成,久久为功,有效地促进了营商环境的全面改善。
新时代千帆竞发,新征程百舸争流。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营商环境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市工商联将继续保持新时代工商联的奋发姿态,乘势而上,笃行不怠,履职尽责,继续助力我市营商环境改善,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